返回第三十章《魚》  詩相首頁

關燈 護眼     字體:

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

    魚,生活在水裏的冷血脊椎動物,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動物類膳食用品,魚除了成為美味佳肴外,有觀賞用途,如大戶人家水缸里的錦鯉,可以供人垂釣娛樂消磨光陰,還可以用來製作滋養軀體的營養品,如魚肝油。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,不管是大型宴席還是三五好友聚餐,魚已經成為餐桌上的必選菜品,除夕團圓夜這天,家家戶戶皆有魚,謂之年年有魚亦有餘,三十多年前的農村餐桌很少有魚有肉,現在隨隨便便都是魚肉並上,在物質文明非常低下的古代,等級制度分明,山珍海味及魚肉類的菜品要根據等級食用,分到基層人民和百姓的時候幾乎就沒有魚和肉了,所以創造出一個形容剝削老百姓的成語,叫做「魚肉百姓」。鑑於年年有餘的風水學說,很多工廠的大堂位置或辦公室內,都配有養魚大水缸,或者在大型工廠的大門前,建個圓形水池用來養魚,細心觀察過寺廟的人會發現,幾乎所有的深山寺廟都配有池塘用來養魚,對於風水學而言,魚舉足輕重。

    近些年,由於物質水平的大幅提高,釣魚這種消磨時光的娛樂活動應運而生,小時候,釣魚是農活的一種,大一點的魚拿去鎮上賣掉換錢,小一點的魚拿回家煮熟以提高膳食營養。以前釣魚是要用農田裏抓來的蚯蚓作魚餌的,現在的魚餌都是工業化的成品,以前釣魚是改善營養水平,現在釣魚是享受生活。可想而知,古時候的釣魚活動多半是獲取生產資料,即滿足日常生活所需,不會像現在的釣魚活動,甚至部分地區還舉行垂釣競賽,在莊子的書籍中,可以獲悉早在春秋時期,釣魚應該是早已存在的事,從唐詩《小兒垂釣》中可以看出,垂釣已經是孩子們都可以參與的活動,現在有很多孩子在長輩的影響下,也開始熱愛這項活動了,小學課本上有這首詩還挺應景當下垂釣的大趨勢。

    《小兒垂釣》

    (唐)胡令能

    蓬頭稚子學垂綸,側坐莓苔草映身。

    路人借問遙招手,怕得魚驚不應人。

    《小兒垂釣》這首七言絕句,描繪的是一個兒童在水塘邊釣魚拒絕路人問路的情景。前兩句「蓬頭稚子學垂綸,側坐莓苔草映身」,從小孩的樣貌入手和周邊環境入手,先是說小孩子蓬頭散發不注意形象,或許孩子也並不需要在乎形象,側坐在莓苔,則是隨意坐在草地上,因此草映在身上。後兩句「路人借問遙招手,怕得魚驚不應人」是本詩形神兼備之句,儘管小孩子垂釣的樣子很隨意,但是為了釣上魚,卻時刻保持安靜,以免驚散有可能上鈎的魚。詩中的場景是作者去找一位朋友時遇到的,於是上前問路,卻看到小孩連忙招手,瞬時明白了,小孩在聚精會神的等待魚上鈎,於是藝術畫面感湧入腦海,作此詩將孩子垂釣畫面惟妙惟肖的記錄下來,形神兼備刻畫了孩子垂釣的樂趣。該詩言辭流暢,寥寥數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畫面,通過垂釣過程最為引人注意的典型細節,傳神的再現兒童垂釣時天真的童趣,是一篇情景交融描寫兒童詩篇的佳作,因而能成為教給小學生欣賞的一首啟蒙詩。


    釣魚時,人們緩緩而行,交談輕聲細語,需要安靜,怕發出響亮聲音驚嚇到即將上鈎的魚兒,是垂釣者秉持的形象,因而垂釣是極度考驗人之耐心的一種活動,而在早些年物資不豐富的時代,釣魚只為提高膳食美味,而如今的垂釣活動,早已經興起為閒情逸緻的娛樂消遣。為了獲取豐富的魚類物資,垂釣是遠遠不夠的,於是古人發揮聰明智慧織網捕魚,可想而知,在古代,捕魚是一項風裏來雨里去的活動,是有一定危險的。農業時代,稼穡之事很是看天分吃飯,而且農忙一般有固定的日期,在農忙之餘,為保障生活的持續穩定,部分人將會發展其他行當,正如很多現代人有主業的同時,還會兼職從事點副業,在這樣的背景下,很多水性較好的人們便會從事捕魚勞動。不管在古代還是在現代,捕魚勞動都是農業人口重要的生產活動,在北宋時期,捕魚無疑是底層百姓很重要的謀生手段,這時期的名臣范仲淹看到漁民搭小舟在風雨里捕魚,深感老百姓的不易,於是有感而發創作了一首頗有寓意的詩《江上漁者》,表達出他對底層百姓艱辛生活的同情。

    《江上漁者》

    (宋)范仲淹

    江上往來人,但愛鱸魚美。

    君看一葉舟,出沒風波里。

    此五言絕句是范仲淹主政蘇州時所作,他在治理水患視察河道時,目睹江面上有出沒的漁船,在風急浪高的江河中飄蕩充滿危險,深刻的理解漁民生活的艱辛,頗有感慨,於是賦詩記錄下來。這首詩大意簡單明了,就是江岸上的往來富裕人家,都很喜歡鱸魚的美味,你看那漁民乘着一葉扁舟,在大風大浪中出沒,也即漁民為了打撈富裕人家愛吃的鱸魚,冒着風險在風雨里捕魚。詩語言簡潔明了,沒有華麗的辭藻和難懂的詞語,更沒有無病呻吟式的抒發內心情感,以平常的表達方式,表達出人們司空見慣的場景,但是卻蘊含了作者理解百姓艱辛的思想感情。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朝的名臣,諡號文正,故有范文正公之稱,他不僅在文學上有濃厚的一筆,在政治和軍事上也有建樹,還是一位敢做敢為的革新派人物,他的詩詞不多卻多是佳作,猶如這首簡短的五言絕句《江上漁者》,它充分表達出范仲淹的高尚情操,作為士大夫,深刻理解民生疾苦,通過平常的簡練語言表達出他對底層百姓艱辛生活的同情。

    語言質樸、形象生動的這首五言絕句,和唐代詩人李紳《憫農》表達的思想情感有相似性,然而李紳在發跡後,忘記了他創作《憫農》的初心。李紳在低位時,對底層老百姓頗有同情心,故能寫出深刻同情農民的《憫農》詩兩首,然而在屁股決定腦袋的社會法則里,人一旦攀登高位容易背離初心,當李紳廁身朝廷高位張權後,生活逐漸豪奢起來,花天酒地並耗費巨大,讓同時代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朋友們對他嗤之以鼻,「李紳「式的現象在歷史上輪番上演,並不足為奇,但是范文正公是個難得的典範,終生秉持」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「的高尚情操,克勤克儉。歷史也有詭異的一面,李紳失勢後的結局並不是很好,前半生在官途上壓抑的不得志,得志手握大權後,性情大轉變,慢慢褪變為濫發淫威的無情無義之人,死後被定性為」酷吏「,遭到了清算,被褫奪爵位並禍及子孫,而如范仲淹一直是後世為人臣的典範,並且遺有家風惠及子孫八百餘年。

    與《江上漁者》有類似境界的,還有宋代詩人張俞創作的五言絕句《蠶婦》,詩中主人翁從「漁者「轉變成」蠶婦」,張俞的這首詩,不僅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,還充分揭露了「剝削者不勞而獲,勞動者勞而不得」的社會現象。十多歲的時候,老家農村有那麼一年,原本農田種植棉花好好的,不知從哪裏聽來的消息,全村一窩蜂的興起了養蠶,原本摘棉花的農活,遂變成了摘蠶葉,把蠶養大吐絲結繭後,再收集起來送至遙遠的集市賣。依稀記得是一天的大清早,在爺爺的催促下,將裝滿袋的蠶繭掛在單車尾座上,跟着同村的人一起送去賣,收蠶繭的商家比較遠,大清早送過去,幾個月的勞動付



  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相關:    寒門崛起  網遊之劍刃舞者  修羅武神  不滅武尊  斗破蒼穹之無上之境  

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

同類最熱
搜"詩相"
360搜"詩相"
語言選擇